糖酒在线
 

荞麦产业:挖掘资源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日期:2020-06-0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123    评论:0    
核心提示:  我国荞麦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人均消费却不足1公斤,相关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推进亟待加快。在 5月23日在线举办的产学研协作促
  “我国荞麦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人均消费却不足1公斤,相关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推进亟待加快。”在 5月23日在线举办的“产学研协作促进荞麦产业扶贫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共同呼吁。

  来自食品加工、营养、标准制订等领域的在线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计50余人,围绕产学研结合促进荞麦产业扶贫发展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和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食物营养所”)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主办。



  此次会议的举办,旨在加强产学研融合,促进荞麦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产业扶贫,同时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及支撑。会议由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主任王靖研究员主持。

荞麦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工作起步

  食物营养所副所长吴胜军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食物营养所对于荞麦营养与健康工作十分关注和支持,自2015年开始在荞麦营养干预、功能评价、健康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食物营养所将以承担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专项”工作为契机,共同努力,推动荞麦产业加速发展,提升荞麦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

  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研究员仇菊副介绍了“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专项”背景、项目研究目标及工作内容。仇菊结合其在荞麦营养干预、功效机制研究、营养品质标准制定及系列产品研发方面的工作基础,提出以荞麦为切入点,开展专项研究工作,通过荞麦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方法体系构建、引导市场,扩大优质荞麦供给,为实现满足国民对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的项目总体目标提供思路。

发掘中国荞麦产业特质潜能

  “2018年,我国荞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9.1%,但人均年消费量仅0.795公斤。要通过对标《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发掘中国荞麦产业特质潜能。”多年从事荞麦研究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陕方呼吁。他概述了全球荞麦分布、中国荞麦种植及产量,强调我国作为荞麦年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的第一生产大国,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介绍,在品质特性方面,荞麦蛋白是谷物蛋白中的特例,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在功能研究方面,荞麦的功能成分与其他禾本作物相比差异最大,同时也是研究深入,成果突出的领域。陕方介绍,作为“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荞麦的特质与潜能十分明显,对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胡新中教授,就影响我国荞麦产业化发展需求做了深度剖析。“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荞麦加工模式,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发挥。要解决好荞麦难吃、难做、难保存的问题。如何抓住产业痛点,要从国内外消费趋势、从市场、从共性问题中寻找。” 胡新中从产业角度分析了荞麦制品存在能吃但不好吃、有功能吃不到、怎么吃吃多少、有产品无品牌、有加工无设备等瓶颈问题,并提出要围绕市场需求,狠抓产品痛点,苦练技术功夫,讲好市场故事,做好大众化产品,做精高附加值产品,做强功能产品,做靓休闲产品,做进中央厨房,推动荞麦食品产业化。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周小理教授,长期从事荞麦蛋白(肽)功能活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在报告中,周小理从荞麦蛋白的结构及其组成、荞麦蛋白(肽)的功能活性、不同加工方式对荞麦蛋白结构的影响、超高压处理对荞麦蛋白特性的影响四个方面,重点阐明了荞麦蛋白(肽)抗氧化、提高免疫、调节脂代谢的功能;阐释了高活性荞麦13S球蛋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以及主要活性位点和可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介绍了适度超高压处理下荞麦球蛋白吸附胆酸盐及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生物活性优于传统加热处理的新发现。同时,她推介了低GI杂粮饼干、杂粮面包预拌粉等杂粮系列健康食品以及冷冻面团、杂粮鲜湿面等新型面制品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法国肖邦技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江明能详述了荞麦定等分级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并针对荞麦定等分级应制定感官鉴定图谱,规范容重、杂质检测,提出了平筛+风选、皮磨+心磨+渣磨制粉等前处理方式的必要性。同时,他认为,蛋白质、淀粉、黄酮、膳食纤维等质量指标对荞麦定等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不同荞麦品种加工品质的研究。

发展荞麦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食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云龙,通过科企扶贫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荞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通过探索国家燕荞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县域经济支撑‘一县一业’的扶贫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环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剑雄分享了企业扎根凉山30年以苦荞产业助力凉山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他介绍,为践行“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增收”的企业使命,环太以大凉山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县为中心,打造出几十万亩苦荞绿色种植基地和1万多亩欧盟有机认证的苦荞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建设万吨存储及原料加工的苦荞扶贫产业园,辐射凉山州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以产业带动农户脱贫增收。“环太苦荞已经成为凉山苦荞特色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陈剑雄说。他对产业扶贫提出加强对苦荞优质品种的选育,创新加工技术,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苦荞品种等建议。“加工不深、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荞麦之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荞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她呼吁,产业界的专家多出金点子,让产学研协作,共促荞麦产业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与会企业代表也分享了自身在荞麦食品生产、产业扶贫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陕西省定边县塞雪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曦介绍,在产业扶贫方面,公司已与农户签订了1.5万亩的荞麦种植订单,并以5%—10%的加价收购,带动农户增收。陕西医药控股集团莲花黑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刚表示,未来,将通过公司已发展了30年的餐饮品牌,把苦荞米、苦荞面等相关食品端上餐桌,让更多消费者吃到荞麦食品。江西省春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燕华表示,苦荞市场大、前景好。目前生产的苦荞面、苦荞米粉等产品,在欧盟受到欢迎。西昌航飞苦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诗明表示,从1997年开始就专注于凉山苦荞食品的开发,但基础研究做得不多。未来希望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相关研究。益海嘉里、劲牌有限公司和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代表也对产学研协作促进荞麦产业扶贫发展,发挥品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的重要作用,提出建议。

特医、特膳将成为产业未来方向

  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所长孙辉研究员指出,在荞麦产业的发展中,标准将起到重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荞麦在内的杂粮标准工作。对此观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黄建表示认同。他认为,对于提高农户对荞麦的种植积极性,也可从相关标准制订入手。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段盛林教授指出,荞麦产业的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契合。对于包括苦荞在内的杂粮食品,大多宣传的是低GI。今后,可以在低GI的方向上纵深发展。

  “特医、特膳,将成为苦荞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鲁绯研究员则认为, 苦荞等杂粮通常生长于边远地区,因环境特征而具有特殊活性。他希望加快苦荞等特色资源对接内地消费大市场。将荞麦融入馒头、栲栳栳等传统食品,进入更大的主食化市场。

  “从长远来看,应构建不同地区的种质资源库。”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覃瑞教授谈到,在调研考察中了解到,不同地域品质差异大,退化现象出现。当前要摸清荞麦资源“家底”,从食品资源道地性着手。在资源普查过程中,可借鉴中药材方面的相关经验。

  在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闫文杰看来,苦荞是一种可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好原料。今后要做的是,以技术体系建设为支撑,让荞麦这种中国特色资源推向更大市场。“在未来,不仅仅要通过直播带货,更重要的是,用科技为支撑,拓展苦荞食品的功能性。”

  “把营养品质贯穿于荞麦整个产业链,而非仅仅局限于种植端、生产端。希望通过产学研的共同努力,做好分等分级、优质优价、优价优品,把占全球总产量近40%的我国荞麦产业,打造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王靖在做会议总结时表示。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立足荞麦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科研院校与企业交流,分享营养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分析营养品质监测及分等分级评价对荞麦产业营养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应对项目开展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荞麦产业加速发展,提升荞麦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产区农民增收脱贫,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糖酒会公众号

 
打赏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糖酒在线)”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