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是婴配乳粉的重要成分之一,对婴儿生长,尤其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母乳脂肪研究不足,国内婴配乳粉脂肪配方及核心脂肪配料大多依赖进口。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我国母乳脂肪组成特点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基料成为业内发力的重点。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专家,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江南大学、蒙牛雅士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结构脂肪MLCT和新型OPO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其在婴配粉中的应用”项目成果进行了评价。经质询和讨论,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突破了我国婴配乳粉脂肪基料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委员会认为,通过分析母乳甘油三酯组成,发现母乳中的中链脂肪酸几乎全部以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的形式存在,其相对含量30%左右,一个中链脂肪酸二个长链脂肪酸(MLL)与二个中链脂肪酸一个长链脂肪酸(MML)的比值为3—6。根据母乳脂MLCT组成的这一特点,创新性地采用酶促随机酯交换合成了MLCT母乳结构脂肪,产物中MLCT含量大于40%,MLL/MML大于3,并建立了工业化生产线,实现了MLCT母乳结构脂肪的规模化生产。
该项目成果建立了母乳甘油三酯同分异构体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发现我国母乳中富含sn-2棕榈酸甘油三酯,其中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UPU)是主要的功能成分,且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与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比值大于1。根据我国母乳的这一特点,利用1,3-脂肪酶选择性地制备了新型OPO母乳结构脂,含有6种UPU甘油三酯,OPL/OPO大于1,与我国母乳UPU组成相似,建立了工业化生产线,实现了新型OPO母乳结构脂肪的规模化生产。
该项目成果也推进了产业化进程。据了解,蒙牛雅士利集团率先将MLCT和基于UPU技术生产的新型OPO结构脂肪应用于婴配乳粉,并结合多指标相似评分模型计算和科学调配,得到了与母乳脂肪相似系数达到90%的配方奶粉产品,并于2020年在雅士利新西兰工厂实现工业化生产。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瑞哺恩母乳脂质首席科学家王兴国在作技术报告时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支持下,项目课题组系统采集了我国6大地区14个省24个城市等3000多例母乳样品,全面深入分析了母乳脂肪的总脂肪酸、sn-2位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472种脂类物质,构建了全球样本数量和物质种类最多的母乳脂肪数据库,明确了母乳脂肪组成特点和变化规律。基于母乳脂肪数据库,建立了多指标相似性评分模型和多级分类评价体系,并评价了27个品牌180 个市售配方奶粉脂肪的相似系数,发现甘油三酯组成不合理是造成配方奶粉脂肪相似性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项目创新开发结构脂肪MLCT和新型OPO,研发出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和规模化制备,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婴配乳粉的配方设计,实现了对母乳脂肪的精准模拟。
“经查新,截至目前,在全球的母乳相关文章中,我们团队发表的占了将近一半。”王兴国说,经科学网(web of science)检索,项目团队在母乳相关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占全球总数近一半,他引750余次。据了解,项目完成过程中,共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论文6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件,授权国际专利1件,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
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范大明代表项目方表示,项目破解了婴配乳粉脂肪核心配料“卡脖子”技术难题,并首次将结构脂肪MLCT和新型OPO结构脂肪应用于婴配粉的设计中。他表示,通过此次评价会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继续深化研究工作。
对于该项目成果,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指出,这一重大突破显示了项目团队扎实的科研功底和为行业服务的初心。应以该项目成果为基点,扩大合作范围,引领我国乳制品行业在油脂领域实现更大突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认为,项目科学揭示了母乳脂肪的组成,创新合成了新型OPO母乳结构脂肪,在婴配乳粉脂肪研究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表示,项目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高度对接与产业化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项目对于推动我国婴配乳粉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相关项目成果能尽快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蒙牛雅士利集团研发总经理刘正冬表示,依托于该项目成果的婴配乳粉产品将推向国内市场。今后,也会继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助推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业。随着脂质成分的细分和分析手段的改进,项目将能实现更多层级指标的相似性评分,从多个层次不断向母乳脂肪的黄金标准靠拢。